。且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导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即质壁分离)。
(4)将已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由于清水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吸水,液泡体积逐渐增大,紫色变浅,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逐渐复原。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得出结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认为这三层结构分别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4)1970年,科学家以荧光蛋白标记的小鼠细胞进行实验,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自由扩散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脂肪酸等
主动运输低→高 需要 需要氨基酸、K+、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如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分泌蛋白的分泌,其实现基础依赖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低温降低酶活性,但不会使酶变性失活,恢复适宜温度后酶活性可以恢复,因此酶的保存常在低温下进行。
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
2、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1)ATP的合成:ADP + Pi+能量→ATP,此过程一般与细胞中放能反应相联系
(2)ATP的水解:ATP→ADP + Pi+能量,此过程一般与细胞中吸能反应相联系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ATP的过程。
(2)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3)第二阶段:场所线粒体基质反应式:2丙酮酸+6H2O →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4)第三阶段:场所线粒体内膜反应式: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1)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发生生物:植物,酵母菌。
(2)产生乳酸反应式: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2)无氧呼吸:释放出的能量部分用于生成ATP,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大部分未释放的能量储存于乳酸或酒精。
(2)图甲为探究有氧(有氧/无氧)呼吸的装置,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溶液目的是吸收通入气体中的CO2。图乙装置是探究无氧(有氧/无氧)呼吸的装置。
(3)CO2的检验:方法一:澄清石灰水遇CO2变浑浊 方法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遇CO2由蓝变绿再变黄,CO2越多,变色所需时间越短。
(1)稻田定期排水,目的是防止水稻幼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幼根产生毒害作用而引起腐烂。
(2)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目的是防止厌氧微生物在伤口深处进行无氧呼吸而大量繁殖。
(4)在低温、低氧、干燥条件下保存粮食,有利于减少细胞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
(2)色素分离原理: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因此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代表的色素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4、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和[H]的原料。
①原理分析:光照强度影响光合速率的原理是通过影响光反应阶段,制约ATP和[H]的产生,进而制约暗反应阶段。
①原理分析:CO2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影响暗反应阶段,制约C3生成。
②应用分析: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和增施农家肥等措施增加CO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②应用分析:温室中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晚上适当降低温室的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保证植物有机物积累。
①原理分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比如缺Mg2+导致叶绿素合成不足,影响光合作用。
②应用分析:在农业生产上,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增施肥料,可以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酶制剂在蛋白质工业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中生物实验原理解析